青岛“咖啡渣种蘑菇”模式的可行性探究团队
发布时间:
2016-01-06
文章作者:
发布人:
浏览次数:

青岛“咖啡渣种蘑菇”模式的可行性探究团队总结

在为期7天的社会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对青岛咖啡渣种蘑菇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为这一“环保-公益-商业”三者相融合的模式的今后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材料:

1.咖啡渣来源:通过走访问卷得知,青岛地区仅仅30余家咖啡店每日产生的咖啡渣就有约24千克(干重),绝大部分未得到有效利用,且绝大多数店家积极支持响应该项目,愿意为此免费提供咖啡渣;

2.咖啡渣收集运输:咖啡渣的存放时间受限,可考虑每日用专门设置咖啡渣放置处的垃圾车,解决运输时间受限与运输费用高的问题;

3.食用菌公司:团队成员已联系到青岛康丽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其表示有意愿加入此项目并且有能力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帮扶对象社会福利院中多为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孤残儿童,没有劳动能力,不适合作为该项目的帮扶群体街道办事处表示,菌包培育技术成熟后愿意提供与低保户联系的途径,积极促成该模式的实际应用老年公寓表示,若技术成熟空间充足并有专业的育种指导,非常愿意加入此项目;

5.销售渠道:政府可开设公益摊位或考虑将种植出的农产品直接销售到政府食堂,大批量解决销售渠道问题。

6.社会反响:市民网友大多数均对此项目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出支持态度。其中年轻一代对于此类较为创新的公益项目关注度高,大多表示愿意为此项目的宣传助力。新闻媒体也肯定了该项目的新闻价值,表示项目成熟后愿意支持此项目的宣传。

“扶贫并不在于给予金钱,而是在于为贫困中的人们创造平等的机会”这是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感触颇深的一点,在与街道办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部分低收入人群已习惯从政府方面取得补贴而失去劳动的热情,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取得生活来源,更多的是等待补贴。这提醒我们应考虑到可反馈给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关于部分低收入人群消极生活的情况,希望通过参与该项目改变其生活态度,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渠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是引起民间公益组织甚至是政府重视的一点。民间公益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拓宽扶贫思路,找寻创新有效的方式,以长远的眼光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渠道。

此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发现许多单凭理论与经验无法得到的问题与宝贵的反馈意见,通过与社会各方的交流,了解到青岛本地与模式成功实施之地——上海存在的差异之处,并在走访中得到各方对于“青岛咖啡渣种蘑菇”的不同建议与意见,发现了众多对待问题的角度。

团队成员既结合并发挥本专业优势,又涉及到较少接触的商业模式,团队成员从中学习到专业之外的知识,不拘于工科领域,拓宽涉猎面,提升自身综合技能,对于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协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均提出了较大挑战。此次真正进入社会,经历许多挫折与不顺的同时,也得到许多鼓励与帮助,可谓充分锻炼了团队成员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