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特别是海洋食品加工产业化人才的需求,依托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优势,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创新了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院为本科和硕士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目标,本科需达到实践型卓越工程师水平;而硕士的目标是要达到设计型卓越工程师水平。在培养机制体制成熟后,可根据社会和企业行业需求,增加以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模式上,学院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本科工程型人才的企业培养计划为完成本科3+1阶段学习模式,即在校学习3年时间,企业实践累计1年的实践。本科阶段的企业培养计划环节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企业认识实习(实现感悟、了解的过程)、岗位参与(实现理解、掌握、动手的体验过程)、生产实践(实现发现问题和初步分析问题的实际过程)和毕业设计(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事完整工程项目的训练过程)。其中,认识实习和岗位参与实习过程,共分组轮流在4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学生从中选择2个企业分组轮流进行;最后,根据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通过模拟招聘,确定最终毕业设计(论文)的分组。
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重点。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在计划中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和比重,构建多层次教学体系,即教师指导性实验、学生自主性实验和企业需求性实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增加国际知名企业挂职锻炼或实习环节,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通过寻求同海外国际知名企业及工程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将国际交流学习的名额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生倾斜,为学生创造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
为了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也相应的进行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环节的改革探索。教学团队建设主要是是利用产业化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提高师资队伍工程经历和授课水平;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进修、企业挂职或调研考察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聘请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教师进行工程授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一是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二是促进科研、生产与教学互动。改革授课方式,试行“边科研、边生产、边教学”的“三边”教学方式,专业知识教育层面酿造酒工艺学、蒸馏酒工艺学、海洋生物资源加工与利用等特色专业课程尝试放在企业生产实习过程学习,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三是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生产活动,鼓励“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企业”的“三早”学习方式,学生结合课题学习、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实践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还设立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完善学生成长成才机制,其中包括“一对一”的“双导师制”;实行择优滚动选拔与退出机制;为增强工程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先到企业完成挂职再进行硕士研究生的修读,期间可保留两年硕士入学资格;“卓越班”的学生奖学金比例提高,完成学业后,学校颁发原专业学位和毕业证书之外,另外颁发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证书等。这些鼓励政策很受同学欢迎,将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动力和保障。
学院通过上述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改革等环节的改革探索,进一步促进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时,上述创新举措得到了师生和企业的广泛认可,为培养国家食品产业、特别是海洋(水产)食品加工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渊,毛相朝)